科普月·大家谈|做科普的使命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科普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家谈科普中国联合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做科值感老调重弹网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使命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和幸探讨创新路径、福感展望美好未来,科普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家谈(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李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2025年金秋九月,做科值感我们迎来了法定的使命首个“全国科普月”。这不仅是和幸从“全国科普日”到“科普月”的时间延续,更标志着科学普及事业在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了崭新的福感发展阶段。作为一名身处科研一线的科普科学技术史研究者,我非常荣幸能结合自己的家谈一些粗浅探索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科研人员该如何面对科普工作,做科值感以及我自己对于平衡科研与科普的一些思考。
科学史的天然使命:我们为何要关注科普?
在很多人看来,科研人员的本职是探索未知、产出新知。老调重弹网科普似乎是一件相当“业余”的事情。然而,于我而言,尤其是作为一名科学史研究者,从事科普工作几乎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科学史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仅回答“科学是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如何而来”的曲折过程。它将冰冷的科学结论,还原为一个个由科学家们,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共同参与的、充满探索、争鸣、失败与突破的鲜活故事。这种“过程”的视角,天然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让公众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殿堂,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探索之路。
这里可以做一个比喻,如果说我们平日在课本里学到的科学知识是一个个现成的“答案”,那么科学史的视角,则更像是努力展示一个AI大模型的“思考过程”,它希望剖析的,是那些在得出“答案”之前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探索、试错与迭代。而这种对过程的理解,往往比直接获得结论更具启发性。因此,将这些故事讲述出来,本身就是我们学科应有的题中之义。
当然,驱动我投身科普的,除了这份学科责任,还有源自内心的热爱与现实的观察。一方面,当科研工作遇到瓶颈时,科普创作是一种极佳的调剂,它能让我们跳出精深的细节,重新感受科学宏大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也深切感受到社会对优质、可信的科普内容有着巨大的需求。能将自己的所学所研,服务于这种社会需求,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事情。
相辅相成:科研的深度与科普的温度
“如何平衡科研与科普?”这是每一位有志于此的科研人员都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两者在时间与精力上是“零和博弈”。但我的实践经验证明,一个良性互动的模式,完全可以让科研的深度与科普的温度彼此滋养,相得益彰。
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座富矿。在任何一项深入的学术探究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正统论文难以容纳的、生动有趣的“边角料”它们有可能是一则轶事、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或是一段跨越文明的知识流传史。这些正是点燃公众好奇心的火花,是科普创作最珍贵的素材。可以说,科研的深度,决定了科普可能达到的高度。
更进一步说,科普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对科研工作者自身思维能力的一种绝佳锤炼。它有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我们将内化的、习惯了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公众能懂的日常语言。这个翻译过程绝非简单的“降维”,而是一次对知识的“再提纯”。为了把一个概念讲清楚,我们必须反复追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最关键的节点在哪里?有没有一个更生动的比喻能帮助理解?这种反复的自我诘问与梳理,能极大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思维清晰度和逻辑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又会滋养我们的学术写作与思考。
因此,科普也能有效反哺科研,为学术研究注入人性的温度与开阔的视野。科研工作要求我们“钻得深”,但有时也可能导致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而科普工作,恰恰是一个让我们“走出来”的绝佳机会。它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将复杂的专业问题,用最本质、最通透的方式解释清楚。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次重新梳理和升华。同时,来自公众的反馈与提问,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们发现自己研究中被忽略的价值维度。
从“原浆”到“佳酿”: 把握科普转化的几个“度”
将严谨、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这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理念问题。如果说科研成果是风味强劲的“原浆”,那么成功的科普作品就是一杯精心调制的“佳酿”。这个转化的过程,如同调酒,其核心就在于对几个关键“度”的精准把握。
首先,是叙事方式的转换,要努力从严谨的学术“论述体”转向引人入胜的“故事体”。这意味着要主动寻找知识背后“人”的因素,将科学发现还原为充满探索、挫折与喜悦的历程,用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意义的整体。
其次,是善用比喻与图解,化抽象为具体。要善于运用视觉化手段和贴近生活的比喻。一张清晰的图解,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说清一个复杂的结构或动态的过程,能极大地降低理解门槛。而一个贴切的比喻,则如同钥匙,能瞬间打开读者心中那扇通往“啊哈时刻”的大门,让一个抽象的概念与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连接,从而变得直观可感。
最后,也是最为核心的,是在通俗与准确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追求生动有趣,绝不能以牺牲内容的准确性为代价。这是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普的底线与核心优势。作为科学史学者,我们更承担着双重责任:不仅要对科学知识本身负责,更要对历史情境负责,避免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要将历史人物与事件放回其自身所处的时空去理解,呈现其本来的复杂性与合理性。这种对“真”的坚守,既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敬畏,这或许是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普时,所能贡献的最宝贵的价值。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一字之差,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普及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无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提供了最好的时代机遇和最广阔的舞台。期待能有更多的同仁一同行动起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与公众的精神世界之间,架设起更多、更美的桥梁。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我们共同面向未来的一份文化担当。
[ 责编:蔡琳 ]本文地址:http://hulunbeier.gecampus.com/html/32e7399894.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